后續試點行業影響面廣,減稅力度大,但改革難點多
“后續納入試點的行業中,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自身的‘塊頭'大,占整個營業稅的比重較大,納入營改增后對于其他行業的減稅力度是相當大的。”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表示。
張斌解釋,以制造業為例,它的生產投資機器設備和不動產這兩大塊,目前機器設備是可以抵扣的,但不動產尚不能抵扣。從資金投入上看,通常不動產占2/3,機器設備占1/3。如果建筑業納入營改增,不動產的抵扣就順理成章。不僅制造業的廠房能抵扣,物流業的倉庫、服務業的商鋪也都可以抵扣,減稅規模會相當大。
“建筑業開展營改增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它目前的經營模式不適合增值稅制。”張斌指出,很多建筑工程都是層層轉包的,機械設備、車輛很多是從個人那租來的,所以沒辦法抵扣進項稅。加上建筑業使用的沙、石等原材料,相當一部分是從農民或個體戶手里購買的,難以取得增值稅發票,這部分的進項稅也往往抵扣不了。
張斌說,營改增的重要意義在于引入增值稅的抵扣機制促進營改增行業上下游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循環發展,從而減少整個產業鏈的重復征稅。目前,建筑行業項目承包方很多都是包工頭,經營和財務管理都比較粗放。若進行營改增,企業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都需要動“手術”。
“金融業實行營改增的難點,則在于它的業務構成過于復雜,從而導致增值稅政策制定困難。”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地區間接稅主管合伙人胡根榮認為,幾乎所有企業和個人都是金融服務的最終消費者,金融業營改增將對社會經濟產生廣泛影響。如果對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適用不同的增值稅稅率,如何準確核算各項收入金額,以及準確劃分各項收入對應的進項稅額,都將面臨很大挑戰。
享紅利降稅負不能“等靠要”,企業積極應對是關鍵
建筑業等“大塊頭”納入營改增,對其他行業的減稅力度很大,但對行業自身來說則可能面臨局部的稅負增加。如何應對和化解這一難題?前期納入試點的一些企業的經驗,或許更有借鑒意義。
交通運輸業在營改增初期,貨運企業就出現了稅負上升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朱青教授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企業在那個時段沒有新購置車輛,大宗的進項抵扣較少;二是普遍采取的掛靠或承包經營,運營車輛大都不是本企業所有,無法取得固定資產及燃料、修理修配等進項抵扣發票。但隨著改革的推進和抵扣范圍不斷擴大,稅負上升的問題就會逐步得到解決。
最早實行營改增試點的上海,交通運輸業經歷了從稅負整體增加到整體減少的情況:2012年首季,交通運輸業整體增加稅收1.2億元,到2013年4季度,轉變為整體減稅1.7億元,并逐步趨于平穩。
上海華敏儲運有限公司,就親身經歷了這一稅負逆轉的過程。在試點的前兩個月,企業稅負上升較快,比原來增加了11萬元。“到試點第三個月,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了更新,一次性采購8臺新車,當月實現進項抵扣54萬元。”總經理杜國華告訴記者,新車都是國四排放標準,能耗低、排污小,設備升級后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企業整體稅負降至1.7%,已大大低于原來征收營業稅時的稅負水平。
朱青表示,借力營改增實現快速發展,企業不能簡單地“等靠要”,而是要積極適應改革帶來的新變化,通過優化采購業務模式、采取價格談判等辦法分享制度紅利,最終實現企業發展。